霍尊演繹國風版《成都》——《二十四伎樂》獻給千年成都的歌
成都,音樂之都,千年以來,城名未改,城址未變。
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蜀時期,三星堆和金沙都出土了一批銅鈴,證明了成都在當時已有音樂發(fā)聲金沙石磬歷經(jīng)兩三千年仍能敲擊發(fā)出聲響,禮樂已在此時誕生;還有以諸葛亮名字命名的“諸葛鼓”;到了唐代,成都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音樂中心,在這里誕生了有名的雷琴......
成都自古以來,有著天然的“音樂基因”。晚唐五代的前蜀王朝,曾為這座城市留下豐富的詩詞歌賦和音樂舞蹈藝術(shù)瑰寶,作為五代十國文化研究中心的成都永陵博物館記錄著這個時代的風雅。尤其是它的音樂歷史文化,其浮雕于永陵石棺床腰部的《二十四伎樂圖》,是迄今考古發(fā)現(xiàn)的唯一完整反映唐代及前蜀宮廷樂隊組合的文物遺存,它見證著成都成為“古代東方音樂之都”的輝煌時刻,同時也是“天府文化”的代言。
不少文人墨客留下對于古代蜀地的描寫,成都音樂盛景也可從中可見一斑。而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杜甫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成都是歷史名城,從詩中可見,那時的音樂就發(fā)展得很好了。
2020開年,由成都永陵博物館和成都聯(lián)創(chuàng)眾娛文化聯(lián)合發(fā)展有限公司出品的國樂觀念劇《伎樂·24》推出推廣曲《二十四伎樂》,一曲唱響“二十四伎樂”故事和蜀國詩意,將音樂傳奇再現(xiàn)在人們眼前,是獻給千年成都的歌。
《二十四伎樂》由聯(lián)創(chuàng)眾娛出品,崔恕作詞,霍尊演唱:崔恕根據(jù)杜甫的《贈花卿》和成都永陵博物館浮雕石刻“二十四伎樂”,將蜀國時期成都的歌舞盛景“白描”出來;霍尊用他特有的空靈而雍容的聲線將“二十四伎樂”喚醒,讓其在時光長河中閃亮光芒,難以企及卻又觸手可得。兩人強強聯(lián)手,用音樂講述了千年蜀宮的浪漫傳說。
成都永陵博物館給崔恕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說“我們在那個年代,音樂的發(fā)展已經(jīng)在世界前列了,為此我研究了箜篌、琵琶等樂器,也研讀那個年代的宮詞,在歌中設定了一個跨越時代,回到古代的場景。所以《二十四伎樂》的音樂里既有弦樂元素,管樂元素、又有彈撥樂元素。”
《二十四伎樂》的曲子里用到大量真實樂器的聲音,包括箜篌、琵琶、古箏、簫等等,同時也結(jié)合了不少西方的樂器。
談到對于國樂觀念劇《伎樂·24》的看法,崔恕說:“我很喜歡劇場這種表演形式。話劇、歌劇、音樂劇、舞劇都很喜歡,我覺得現(xiàn)場是最有魅力的。國樂觀念劇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而對于霍尊而言,此次受聯(lián)創(chuàng)邀請演唱《二十四伎樂》是新的音樂嘗試:不僅是將傳統(tǒng)和流行結(jié)合,從內(nèi)容上說更是從文物中挖掘了故事,又結(jié)合了詩詞,讓文物有了溫度,從博物館里走了出來。《二十四伎樂》綿延悠長,別有韻味,這樣的一首歌在結(jié)合了雅致韻律同時又還原了千年成都的音樂氛圍,非常難得。雖然之前霍尊演唱過崔恕的《紅顏劫》《等風來》兩首作品,但這次對于兩人來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合作,而且非常開心,在崔恕看來,霍尊對音樂的觸覺和領悟能力都非常好,他的唱腔也為這首歌增色不少。這樣一首充滿國風元素的歌曲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在他的印象里,成都是一座“好吃、好玩、好慢”的城市,除了成都的“安逸”,這里還有著“二十四伎樂”,是“最具代表性的國風音樂元素”。
成都,一直被吟誦,一直被傳說,卻一直需要有這么一首歌來述說她的綿延悠長的歷史和音樂文化,這首歌要符合她包容大氣的氣質(zhì),又能再現(xiàn)天府之國的美景;要有風韻,又能被記憶和流傳;要創(chuàng)新,亦需兼容古典和傳承?!抖募繕贰肺阌怪靡傻淖龅搅恕4匏『突糇鹱寚鴺纷兂筛哐诺?ldquo;流量歌曲”,將傳統(tǒng)和流行結(jié)合,讓古老的音樂迸發(fā)出新的生機。
不疾不徐,婉轉(zhuǎn)從容,霍尊用獨特的嗓音唱響了詩意的音樂成都,別具古典韻味。看似縹緲,但卻飽含深意,述說千年成都音樂歷史,只在詩中出現(xiàn)的意境,便隨著歌聲,浮現(xiàn)在聽者的腦海。
一首《二十四伎樂》讓人意猶未盡,仿佛想要再看看“奏長歌 舞綾羅”“若此去天涯不相逢 伎樂隨風吟頌”“箜篌琵琶 起風波”......想要再看看蜀王和“二十四伎樂”的傳說。
2020年1月14日,《二十四伎樂》國風單曲全網(wǎng)上線。
2020年1月19日,國樂觀念《伎樂·24》與您相約小年夜,漢服赴盛會,新春鬧鼠年,2020壓軸國風大典,將千年東方浪漫蜀國的曠世音樂神話呈現(xiàn)在您眼前。
評論
- 評論加載中...